close

  倪志良
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,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,必須完善立法、透明預算、提高效率,建立現代財政制度。全會審議通過的《決定》進一步明確,我國將實施全面規範、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。
  預算管理是世界難題,在我國也經歷了諸多艱辛探索,取得了一些成效。比如,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改革,改善了預算“外行看不懂,內行說不清”的尷尬狀況;收繳分離、罰繳分離、收支兩條線,使游離於預算外的大量非稅收入回歸掌控;社會保險基金、政府性基金、國有資本經營等,使預算的徑口更寬、覆蓋面更全,而支出預算管理也日益向民生傾斜。
  不過,由於預算制度尚不健全、預算透明還不到位,一段時間以來,財稅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存在“跑冒滴漏”現象,“跑部錢進”也屢禁不止,一些地方豪華辦公樓頻現、三公經費偏高;一些地方領導還熱衷於大搞形象工程、政績工程;還有一些地方,預算追加隨意性大、執行不嚴,甚至在監督與審計結果公開中也有不小阻力。面對公共資金的低效率使用甚至濫用,群眾意見很大,全面規範、公開透明的呼聲甚高。
  財稅無小事。2012年,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已達到117209億元。隨著經濟的發展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群眾對更好的教育、社保、治安、環境等公共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。“全面、規範、公開、透明”,這8個字關乎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,更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、廉潔高效政府的建設。所以,預算制度的改革,並非簡單公開預決算結果,而是要求財稅資金從收到支逐步透明,確實保證公眾的知情權、參與權、表達權、監督權。
  這當中,“透明”二字乃關鍵所在。所謂“透明預算”,覆蓋了編製透明、審批透明、執行透明、監督(審計)透明、決算透明等多個環節,每個環節都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。但歷史表明,儘管預算越公開,觸及的利益糾葛越複雜、阻力越大,但收支也會更陽光,財稅資金的使用效率更能體現納稅人的意志。
  對我國來說,財稅改革還面臨著一些獨特的挑戰。國有資本存量較高,該如何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,保證出資人的利益關切?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等非稅收入的慣性依賴較大,如何將之納入規範的“預算口袋”?一些投融資平臺累積了地方政府各種或明或暗的債務,如何通過權責發生制預防債務風險?這些改革,無疑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勇氣。
 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:“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,一是死亡,一是納稅。”財稅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,每一步改革必然涉及各級政府之間、政府與企業、居民之間利益格局的調整。可以說,“透明預算”的建立,不啻一場遍及全身的手術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離不開頂層設計,更需要精準的重點突破,讓高效率的財稅體系奠定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根基。
  (原載於今日《人民日報》)  (原標題:透明預算是最好“防腐劑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57ouhob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